“道”的四重天

抱朴守静


#1 “道”的四重天 作者:有志青年 发表时间:2007-11-14 12:43:51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也是最普遍的理解是“可以言语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就如老和尚敲着小和尚的头问“什么是禅?”答“这就是禅!”玄的一塌糊涂。读书先要信书,这算我的第一重天了。

    第二重天,应该是开始独立思考了,开始质疑了。这时的理解是这样的:举例xx人现在很是风光,于是我们可以称之为“道”或者“名”,而他现在的情况也确实处于“可道”或者说“可名”的状态,但他却不会“常道”或者“常名”。道!可以称道!却不能常道!

    第三重天,通过对比同一时期的欧洲哲学家们的观点,【详见《答daiyue提供的“道”相关文字 》一文】部分摘录如下:
列举的6位先哲,他们和老子一样在思索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祖,他们观察、概括、抽象,得到水、气、火、一、无限、神等,即便到信息时代的21世纪,又有谁能够明确的表述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祖?

    在我看来,水、气、火、一、无限、神,仅仅是所用文字的不同而已,他们所指的是同一个目标,只是到目前为止依然无法用一个明确的文字来描述而已。

    以上是我的第一层意思,早期的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思索所用的文字受很多因素的局限。

   第四重天,此次参加封闭训练期间,对“道”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详见《杂谈青年干部人生目标的制定》未公开】,部分摘录如下:

“道”,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原形里,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的原形是行、走的意思,下面的原形是头、面的意思,因形释义,“道”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延伸到无限远方的、脚下的与思维里的路,即“面之所向,行之所达”。用老子的“玄之又玄”来说,你面向哪儿,“道”就在哪儿。那能不能说得浅显一点,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呢?

    我想是可以的,我是这样理解的,“道”即是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是我们所努力的目标。我想这样来解释不再是玄之又玄的概念了吧,我们再简单的一点,就姑且将“道”称之为人生目标吧。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等。因此将“道”解释成说是不准确的。在传统的古书中,“道”大约有三种意义与用法。第一 ,“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第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第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

   这样看来,第一个道是形而上的道,我们姑且称之为人生目标。那么第二个道如何解释呢?在我看来,一个人确定的人生目标,必须是一条可行的 “道”。这就是老子说的“可道”。

    最后一句话“非常道”是提醒我们,这个人生目标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们自身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不断提升,学识认识的不断丰富,外部环境的变化,时代社会的进步,既定目标的实现,这个目标也应该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不断更新的,并要适应所处时代特点的。

    期待自己早日达到第五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