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有感于国际象棋“大师”在中国“贬值”

棋来棋往


#1 谢军:有感于国际象棋“大师”在中国“贬值” 作者:竹子 发表时间:2008-11-13 14:32:25

  刚出道时,经常被人问起:“你是什么时候拿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的?”得知我20岁获得这个称号时,询问者大多表示出羡慕和赞赏。那时候,中国获得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的棋手屈指可数,有这项光彩的头衔在身,意味着你已经是高手了。

  现在可就不同了,已经不会有太多人问女棋手这样的问题了,因为这些原本看似高深莫测的称号似乎已经成为通向专业棋手所必须拥有的“执照”。赛场上,棋手的姓名旁附上国际特级大师、国际大师称号的英文缩写GM或IM司空见惯,假如哪个大赛上露脸的棋手还是一个无称号的主儿,那才是新闻呢。

  是什么原因令这些曾经光芒万丈的称号变成为每个棋手必备的“大众货”了呢?难道国际象棋比以往容易下了不成?其实国际象棋等级称号自推出以来都执行着统一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棋手自己达到并帮助更多的棋手完成了获得称号所需要的成绩。通俗地说,40年前的国际特级大师是一流棋手的象征,现在的大师称号则更像是达到职业棋手水准的标志。不过,即便如此该理由也不足以完全解释大师称号偏偏在中国迅速“失宠”的现象。

  大师称号在中国“贬值”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近年来国际象棋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富有才华的中国棋手得以井喷般涌现。

  回想自己刚学棋的时候,中国的国际象棋界还在为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国际大师而兴奋不已,虽说这一称号与更高级的国际特级大师称号相比还差了个档次。国际象棋是什么?应该怎样下?相信随便其中的一个问题都会难倒众多的国人。不止一次,我在棋盘前苦思冥想的时候会被误认为在下跳棋或其他什么棋种,没有人像热情的棋迷那样七嘴八舌地指出下一步着法的建议。反之,我被经常问道:“你面前摆的棋叫什么?”那时候,尽管自己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丫头,但年少的我已经学会品味和消化不被理解的孤独感。

  从1978年中国重返国际棋联的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公认的国际象棋强国,时间刚好过去了三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体育的腾飞,国际象棋在中国发生了飞跃。竞技场上,中国健儿摘金夺银为国争光;学校课堂,国际象棋已成为广大学生开发智力丰富生活的热门选择。有时我会天真地想,假如自己晚生二三十年就好了,那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或许棋艺上能达到更深的造诣。

  生逢中华盛世,很高兴自己能作为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一名建设者和见证者,我也由衷地希望大师称号今后在中国进一步“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