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daiyue提供的“道”相关文字

抱朴守静


#1 答daiyue提供的“道”相关文字 作者:有志青年 发表时间:2006-12-30 12:52:18

引用
原文由 daiyue 发表于 2006-11-29 23:33:08 :

俞正燮曰:老子此二语“道”,“名”,与他语“道”,“名”异;此言“道”者言词也,“名”者文字也。

上礼云:先王之法度有变易,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

淮南本经训云:至人钳口寝说,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著于书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其粗也。晚世学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

以上注释,皆以老子“道”为言词,“名”为文字。

关于“道”为言词,可以参考《约翰福音》。天下学问本为一家,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至理唯一,因而有借鉴参考价值。

《约翰福音》第一章1-2节:

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这道太初与  神同在。

参考英译本(King James Version):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The sam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 God.

注意到中文译文里面的“道”,在英译本里是“Word”,也有言词之意。

(注:本段经文的希腊原文为

enarchhnologoV,kaiologoVhnproVtonqeon,kaiqeoVhnologoV.

outoVhnenarchproVtonqeon.


“道”这个词的原文是logoV,这个词含义复杂,在英文中并没有一个单词可以完完全全地对应,最后确定译为Word。)

老子著五千字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而后人以为“不可言即道”,实为对文意之误解。老子一书,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也。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也。若不然,则著五千字书何益?


再次感谢daiyue提供的以上文字,正因为上面的这段文字,我将十几年前还是学生时候看过的《欧洲哲学史原著选编》又翻了一遍。

我分三个部分来回复daiyue的这段文字:

第一部分:

和欧洲哲学中的“道”“神”logoV


#2 Re:答daiyue提供的“道”相关文字 作者:江南新绿 发表时间:2006-12-30 14:32:30

道可道,非常道;

确不能读成“道!可以称道!却不能常道!”因为在现代汉语里面,没有“常道”这样的说法,如果硬塞进来,有些显得不伦不类,你换个其它拗口难懂古文的再放到现代文中试试就知道了。

其次下面的例子也不贴切,很容易让人误解你根本读不懂道德经,误把“名”当作是“名气”,才有什么风光的人,引出“他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处于“可道”“可名”的状态。”

举例xx人现在很是风光,于是我们可以称之为“道”或者“名”,而他现在的情况也确实处于“可道”或者说“可名”的状态,但他却不会“常道”或者“常名”。


#3 Re:答daiyue提供的“道”相关文字 作者:有志青年 发表时间:2006-12-30 17:08:12

我倒是以为现在的理解更加贴切哟。

或者说原先的那种书本上的大路货的解释,觉得没有特点,所以不喜欢。

下附南怀瑾的《老子他说》中的片断,对于“道”真的只有老子自己能解释清楚了: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经》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八十一章脉络的线索。而且也是千古以来,研究老子学术的争端之所在。

                                头头是道

    现在我们也来凑热闹,讲《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长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学者们,道歉万分,以外行人妄说内行话,滥竿充数,不足为凭。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把传统文化中的“道”字与“天”字先讲清楚,才好开始。
    读中国书,认中国字,不管时代怎样演变,对于中国文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不能不留意。至少,读古代文字章法所写成的古书,必须具备有《说文》六书的常识。
    在古书中,“道”与“天”字,到处可以看到。但因上古文字以简化为原则,一个方块的中文字,便包涵人们意识思想中的一个整体观念;有时只用一个中文字,但透过假借、转注的作用,又另外包涵了好几个观念。不像外文或现代语文,用好几个,甚至一二十个字,才表达出一个观念。因此,以现代人来读古书,难免会增加不少思索和考据上的麻烦。同样地,我们用现代语体写出的文字,自以为很明白,恐怕将来也要增加后世人的许多麻烦。不过,人如不做这些琐碎的事,自找麻烦,就也太无聊,会觉得活着没事可做似的。
    例如“道”字。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
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有人解释《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话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客家话、粤语中便保留着。至于唐宋间的著作,在语录中经常出现有:“道来!道来!”“速道!速道!”等句子。明人小说上,更多“某某道”或“某人说道”等用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等,如此,《老子》原文“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是否可作“说”字解释,诸位应可触类旁通,不待细说了。
    讲到这里,顺便也把古书上的“天”字提一提。古书上的“天”字,大约也概括了五类内涵:(一)天文学上物理世界的天体之天,如《周易》乾卦卦辞“天行健”的“天”。(二)具有宗教色彩,信仰上的主宰之天,如《左传》所说的“吴天不吊”。(三)理性上的天,如《诗经》小节的“苍天苍天”。(四)心理性情上的天,如《泰誓》和《孟子》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五)形而上的天,如《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
    首先了解了这些用字,那么,当我们看到古书的“道”与“天”,甚至在同一句中,有时把它当动词或形容词用,有时又把它当名词用,就不会混淆不清了。
    假定我们要问,《老子》本书第一章首句中两个“道”字,应当作哪种解释才恰当?我只能说: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不然都是他说老子,或我说老子,姑且备此一格,别成一家一言,能说到理事通达,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执成见,追究不休呢!你千万不要忘记老子自说的“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4 Re:答daiyue提供的“道”相关文字 作者:路程 发表时间:2006-12-31 10:16:21

有志现在对“道”的研究走入正“道”。

#5 Re:答daiyue提供的“道”相关文字 作者:daiyue 发表时间:2007-1-12 20:26:15

汗~~刚看到。

等放寒假了再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