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融让梨开始

抱朴守静


#1 从孔融让梨开始 作者:有志青年 发表时间:2007-8-26 13:05:15

孔融让梨在中国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中华美德故事,故事在于教育孩子不要只顾着自己,要多想着别人。

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流传太久了……

故事的教育作用不容怀疑,至少我辈之人是常常想起,至于能否落到实处,还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圆满、完美从来都是理想之物,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孔融让梨也有它的缺陷和不足,这也正常。记得上学的时候,我以一敌七和同宿舍的哥们躺在床上辩论,艾滋病对人类也是有有益的一面的,哈哈!最后以胜利告终。

孔融让梨继续下去似乎是个悖论,大家都让梨了,最后不都饿死?正如两人进电梯,大家都谦让,结果大家都没有乘到电梯一样。我想我们在教育孩子谦让的时候,是不是让孩子一根筋呢?“让,就要让到底!”不会这样教育吧。

因此,孔融让梨的悖论只存在于理论探讨上,它不存在于现实。

至于,孔融让梨是否一个虚伪的故事?我想这点倒是不必探讨的!谦让是一种虚伪吗?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美德哟。

说到具体情况而定,我想起一则故事,说一个在德国的中国人,一天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遇到了红绿灯,因为当时根本没有车,于是就走人行道过了马路,结果,德国女友和他吹了“素质太差!”。回国后,一天又遇到红绿灯,当时也没有车,别人都过了马路,只有他一个人在那里静静的等绿灯,结果,中国女友和他吹了“笨蛋,死脑筋!”

我不想说中国人的素质和交通情况,我只想说,人不是机器程序,是必须要变通的!


#2 Re:从孔融让梨开始 作者:清平乐 发表时间:2007-8-26 16:56:47

孔融让梨,如果仅仅谈教育学上的意义,其实是容易进入误区的,这个误区就是把谦让变成了欺诈,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先讲一个关于这个故事的美国版

一个美国母亲拿出一大一小的两只苹果,先问小点的儿子想要大的苹果还是小的,小弟弟年幼无知出于本性,坦白回答自己想要大的。结果这小弟弟遭到母亲的批评,告诉他中国有个“孔融让梨”的故事。接下来母亲再问当哥哥的,其实这哥哥也想要大的,但眼见弟弟遭到母亲的批评,只好告诉母亲说自己想要小的,大的让给弟弟,结果他得到了母亲的表扬和鼓励。
    监狱故事的主人公最后回忆:正是母亲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来教育我开始,让我明白了撒谎可以得到表扬和信任,撒谎欺骗和隐瞒真实的内心反而得到更多的甚至意想不到的东西。正是在这种教育的不断暗示和诱导下,我学会了撒谎和隐瞒欺骗,后来就走上犯罪道路,最终进了监狱。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孔融之所以让梨是出于他纯良的天性,孔融让梨应该是一个关于爱和善良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一个谦让的故事,只有在爱的前提下做出的让梨的行为才可能是发在内心的,而不是一种谋取更大利益的手段。道德是很容易被作为一种伪装的,在没爱的心灵里,道德的意义是功利的。我们讲谦让也不是说要刻板到让电梯让到谁也上不了,谦让是让我们彼此体谅,道德的意义也在于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有关于道德的教育都该是以爱为基础的教育,否则培养出来的可能是可怕的伪君子。

楼主讲的后面那个故事我倒觉得和谦让没什么关系,是一个秩序博弈的问题,在你认为无害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不遵守秩序,也就是说个体有没有权利对一个契约型的秩序做出自己的判断,我觉得对自己无害了是不是就可以不遵守。单从自己的角度我们觉得这是变通,但是你的判断不可能是万无一失的,在你判断出现失误的时候,别人依然按秩序规则行事,后果很严重,而所有的人都变通时,红灯的时候,你要判断是不是过马路,绿灯的时候你得考虑红灯方向的人会不会判断失误,此时秩序失去意义。其实做什么事都是有成本收益计算的,如果你比较一下个人的风险成本和整体的秩序破坏成本,比之通行时间提前那点收益,孰轻孰重很清楚的。


#3 Re:从孔融让梨开始 作者:有志青年 发表时间:2007-8-26 17:45:27

该文首发于http://www.0513.org/bbs/dispbbs.asp?boardid=124&id=135192&star=1#135192,因为和一个父亲讨论孩子教育问题所以才写。写在这里为了给自己留底。

清平乐提出任何道德教育都要以爱为基础。听起来没有错,那么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爱自己是爱,爱家人是爱,爱集体、爱祖国也是爱,出于爱自己,大的我自己吃;出于爱家人,大的给奶奶吃;出于爱集体,一个苹果大家吃【好像战争时期有过真实的故事】……

这样看来,拿起苹果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都是对的,我们不需要在上面做文章了?孔融让梨就让他随风而去吧?

扯远一下,狼来了的故事,有没有因为跟孩子讲了这个故事,孩子长大后知道这是一个编的故事而从此不说真话的例子?那么《狼来了》的故事也不能跟孩子讲了?

在我看来《孔融让梨》之所以要跟孩子讲,要跟所有的孩子讲,那是因为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这是世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孔融的心中就有他人的存在,因此我们要学习孔融心中有他人的做法。

而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因为教学方法方式的偏差而造成的失误,就像不能因为有少年犯而怪罪于我们的教材有问题一样。

是的,后一个过马路的问题和之前没有关系,我只想举一个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决定的例子。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素质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秩序的生活,知道安全交通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的道理。这我们都知道!

然而我确定,我有过独自一个人等红灯,其他人都潇洒过马路的经历;也有过合着大家一起过红灯的时候,而到底是和大家一起过还是独自等,每次我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很少从众。我都觉得这很正常!这一个大前提是确认自己的安全、确认他人的安全。


#4 Re:从孔融让梨开始 作者:清平乐 发表时间:2007-8-26 18:02:14

孩子本真的想法可能是自己吃大的,而此时我们仅仅从谦让的角度来教育他,甚至因为他的不谦让而惩罚他,或以他的谦让而奖励他,都是都“真”的抹杀,也没有建立爱的教育,什么是爱呢,我的理解是有己推人,我爱吃,别人也爱吃,由此推出给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吃,人还可以把这个爱推到集体,推到国家人类,乃至万物。爱自然是分等级和层次的。

爱和真是不冲突的,真的未必是好的,所以才有所谓直面血淋淋的现实,只有真在假的对立面上才具有价值。我们要孩子学会“爱”就得抹杀孩子的真而代之以“假”“伪”吗?不需要啊。聪明的有志兄该明白吧。

至于狼来了的故事,有志兄不明白童话都是编的,小说也是,电影也是,这些你把它归于假的教育??

要有孩子因为长大知道童话都是大人编的而产生受骗感,那绝对不仅仅是情商教育有问题,更重要的智商教育很失败。

太恐怖了吧。


#5 Re:从孔融让梨开始 作者:江南新绿 发表时间:2007-8-27 22:00:45

任何一个故事如果硬要寻求其意义的话,那就它将调整一种关系,同时故事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规则。

找个相反的例子,比如美国大片,新奇,刺激。说不上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但每部片子都离不了车子。

中西文化的差异很明显。

如果站在培养一种文化的高度的话。我个人觉得不断开拓创新更为重要。中国这么多人,资源是本身就很紧张,在这样前提下,是一种安慰作用的忍让更为重要,还是找到一种新的源泉更为重要。

让梨的例子里面,我和他人的需求都是一致的。追求是一致性。争夺引起纷争,而忍让却成就美德。举个更为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假设你身边有1000元钱,那么不花一分逛了一圈,感到很惬意。但从效果来看的确也没有什么收获。 我们有很多种不同的假设和情况,每种情况下,单一的规则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谦让是穷的土壤中长出的鲜花。拨开那耀眼的光环,斤斤计较反而更容易看清实质。


#6 Re:从孔融让梨开始 作者:叶子 发表时间:2007-8-27 22:35:38

另眼看江南新绿


#7 Re:从孔融让梨开始 作者:清平乐 发表时间:2007-8-28 9:50:44

本来是想打住了,可看到江南又在此逻辑混乱的回帖,我不得不说两句以正视听。不涉及人格,只就事论事

反驳兼教江南如何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过程,可以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提出你的观点想法,然后第二步去检验论证它,首先第一步你得确定提出的论点是个真命题而不是个伪命题,一个伪命题的论证是没意义的。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伪命题呢?就江南这个命题来谈

如果站在培养一种文化的高度的话。我个人觉得不断开拓创新更为重要。 是和谦让比吗?如果是的话,也就是站在你所谓培养一种文化的高度,开拓创新比谦让重要。要论证这个首先的确定是不是个真命题,否则论来论去都白费功夫。

是比较得有可比性,你不能硬拿菜刀和板砖比谁对人类文明贡献大,可比较的双方一般有这么几种关系,一种是矛盾对立关系,比如你论证有钱比没钱好,你就可以论证在有钱条件下和没钱条件下人的反应,开拓创新和谦让显然不是这种关系,他们不具有鱼和熊掌的关系,他们不是取此舍彼的关系,开拓进取就意味这不谦让?谦让就意味这不能开拓进取?或者说不开拓进取可以推出谦让?不歉然可以推出开拓进取?退一步讲,不是因果关系那有没有相关性,开拓创新和不谦让相关?也就是西方之所以比中国更开拓创新和他们文化中的不谦让有关,(当然我们姑且认为西方是不谦让的,其实判断是不是谦让和这个词的界定有关,这里不展开谈了。)谦让和不开拓创新相关?对他们的相关性我也表示怀疑。第二是平行比较两个对等范畴,被比较双方没有对立关系,但他们的可比性是建立在两个对等范畴上的,比如说比较中西文化、国企和私企、男人和女人。开拓创新和谦让是两个对等范畴吗?肯定不是。再其他诸如交叉关系更扯不上

那么我想知道他们的可比性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论点后面那个一句话论证,我不说了,有心人自己分析这句话的语病在哪。

后面你提到了假设这个概念,虽然意思到了但也含糊其词,说白了就是研究问题需要限定范围。一个没有限定的开放问题是没法得出结论的。

最后的那条看似高屋建瓴的结论,我懒得说了,但愿如你所说,很期盼到了共产主义,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每个人上车后后自然有个座位。人与人不再出现需要谦让---这个穷的土壤中长出的鲜花---出来调节的矛盾。

其实谦让的实质是爱的表现,如果你认识不到这点,再谈如果每个人都有个大苹果就不需要谦让了,多么荒谬啊。

留给江南几道作业题:


#8 Re:从孔融让梨开始 作者:江南新绿 发表时间:2007-9-1 8:46:02

简单说下可比性,心理学意义上的:三种 1。A,B都喜欢;2。A,B都不喜欢;3,A喜欢,B不喜欢

如果都是3的情况,是很容易的判断的。但是日常的大量的不是这样的情况,而是情况1或者2

举一个例子,你可以喜欢这个女子做你的终生伴侣,并不能判断和证明那个女子对你不合适。

追求什么,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缺少什么。如果贴子再继续,那么是否代表问题更模糊?